2021 年 6 月 29 日的北京,人民大会堂外的红毯格外鲜红。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抬起轮椅,将一位身着军装的老人抬上台阶时,周围的欢呼声浪瞬间高涨。这位坐着轮椅的老者,正是刚刚获得 "七一勋章" 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 —— 王占山。当人们知晓他背后的故事,才明白这份礼遇背后,是一段用热血与忠诚写就的传奇。 图片 烽火少年:从苦难中淬炼的信念 1929 年,王占山出生在唐山丰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。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,苦难是生活的底色,而日军的铁蹄更将这份苦难推向极致。抗战爆发后,家乡遭遇日军洗劫,无数父老乡亲倒在血泊中,他年仅 5 岁的妹妹也未能幸免于难。血海深仇在少年心中埋下种子,也让他早早懂得:没有国,何有家。 受投身抗战的家人影响,10 岁的王占山加入八路军儿童团,成为一名传递消息的小战士。这段经历让他亲眼见证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如何为百姓而战。后来,他曾被国民党军队俘虏,就在屠刀即将落下的瞬间,八路军及时赶到救下了他。生死之际的获救,让王占山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:"跟着共产党走,才是人间正道。" 1947 年,18 岁的王占山正式加入解放军,不久后光荣入党。在入党申请书上,他写下这样一句话:"我愿用生命保卫这片土地,不让苦难再降临到同胞身上。" 这句承诺,贯穿了他此后的一生。 血色战场:用身躯铸就的防线 穿上军装的王占山,在战场上展现出惊人的勇敢。辽沈战役中,他跟着部队冲锋陷阵;平津战役里,他所在的连队强攻天津海河大桥,战后全连仅剩下 24 人。战友的牺牲没有让他退缩,反而让他扛起了更多人的信念:"我要带着牺牲战友的那份,继续战斗下去。" 1952 年 10 月,王占山随部队入朝作战,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最惨烈的考验 —— 金城战役。1953 年,他所在的部队接到任务:夺取并坚守 408.1、408.2 两座高地。这两处高地是整个战线的制高点,关乎战役全局成败。作为排长的王占山主动请缨,带着一个排的兵力接下了这块 "硬骨头"。 夺取高地只是开始,真正的考验是坚守。敌军得知高地失守后,立即组织重兵反扑,火炮轰鸣着覆盖整个山头。王占山的排武器装备远逊于敌人,兵力更是处于绝对劣势,但他们没有后退一步。 四天四夜的血战中,阵地几度易手又被夺回。战士们打光了子弹就用石头砸,拼到最后用刺刀与敌人肉搏。王占山身先士卒,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。当敌人第 38 次进攻被打退时,阵地上只剩下 6 名战士,而王占山已浑身是血,陷入昏迷。 医护人员在他身上数出 38 个弹孔,其中 4 处是危及生命的重伤。昏迷四天四夜后,王占山奇迹般苏醒。医生惊叹:"这是意志力创造的生命奇迹。" 此役,他们歼敌 400 多人,牢牢守住了阵地。志愿军总部为他记一等功,授予 "二级战斗英雄" 称号;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,金日成亲自接见时说:"你是中朝人民共同的英雄。" 从朝鲜回国后,毛主席专门接见了这些战斗英雄。握着毛主席的手,王占山激动得说不出话,只在心里默念:"没给祖国丢脸,没给战友丢脸。" 初心不改:用余生续写的奉献 战场之外,王占山的 "战斗" 从未停止。由于表现突出,他被组织重点培养,从师参谋一路升任副师长。1979 年,他调任河南安阳军分区副司令,将精力投入到地方建设中。在任期间,他跑遍了辖区内的乡镇,解决了多个困扰群众的难题。 1987 年,离休后的王占山没有选择安逸度日。他省吃俭用,把大部分积蓄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校,还经常到中小学讲述战斗故事,用亲身经历教育孩子们珍惜当下。有人劝他:"您战功赫赫,该好好享清福了。" 他却笑着说:"比起牺牲的战友,我能活着就是福气,能多做一点是一点。" 多年来,他为河南多地的学校建设奔走,帮助无数困难学生圆了求学梦。有人统计过,仅用于助学和帮扶困难群众的资金,就超过了他离休后的全部工资总和。而他自己,始终住着普通的老房子,穿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。 勋章的重量:一个民族的记忆 2021 年,当 82 岁的王占山坐着轮椅接过 "七一勋章" 时,他颤抖着抚摸勋章,仿佛看到了那些牺牲在 408 高地的战友。这枚勋章,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,更是对所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英雄们的致敬。 从烽火少年到战斗英雄,从军队干部到离休后继续奉献的老者,王占山用一生诠释了 "共产党员" 四个字的重量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英雄,不在镁光灯下的喧嚣里,而在为信念坚守的平凡中;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后,而在日复一日的奉献里。 当轮椅被抬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,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老人,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丰碑 —— 那是用热血铸就的忠诚,是用生命守护的初心,是永远值得铭记的赤子情怀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|